辦理鄉村法律服務事項61490件,群眾滿意率99.9%,辦理涉農法律援助案件862件,為鄉鎮群眾提供法律咨詢3000余人次……今年以來,宜春市司法局從健全鄉村法律服務網絡、保障困難群眾獲得優質法律服務、優化法律服務資源等方面入手,推進法治鄉村建設,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增強鄉村群眾法治獲得感、幸福感。 銅鼓縣開展“鄉村振興書法與法治同行”活動 提供全天候在線法律服務 “很方便,刷身份證后根據問題就能匹配對應的律師。”在靖安縣雙溪司法所,用“互聯網無人律所”終端設備咨詢法律問題后,周先生告訴記者,“線上的律師專業水平很高,及時解決了我的問題。” 為切實解決律師資源匱乏、服務資源難以全面覆蓋等問題,有效提高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和滿意度,靖安縣全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信息化建設,在縣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大廳、雙溪司法所、仁首司法所投入啟用了首批“互聯網無人律所”終端設備,為群眾提供全天候在線法律服務。 “互聯網無人律所”是基于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搭建的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,全國4萬余名律師24小時在線提供免費服務,只要在該系統刷身份證,便可識別登錄系統,不到6秒,就能成功匹配合適的律師,為用戶提供一對一、面對面的遠程視頻服務。 “互聯網無人律所”除了提供法律咨詢服務,還可根據企業和群眾需求提供“文書合同”撰寫服務,服務范圍包含企業創業、土地房產、合同欠款、勞動維權等涉企涉民多個領域。 “互聯網無人律所”只是宜春市健全鄉村法律服務網絡的一個縮影。依托“互聯網+法律服務”,該市不斷加強鄉村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,截至目前,全市各地均配備了智慧終端設備。豐城市為優化鄉村法律服務網絡,所有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全部配齊了智慧終端設備,實現了法律服務網絡全覆蓋。 上半年辦理涉農法援案862件 宜春市司法局聚焦重點群體,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獲得優質法律服務。該局開展“法援鄉村惠民生”活動,將涉及農民工和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勞動爭議、土地糾紛、養殖種植、環境污染等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,深化“法援惠民生助力農民工”活動,依托法律服務網“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”等平臺及時為農民工排憂解難,實行全省通辦;對農村高齡、失能、失獨、空巢老人,留守婦女兒童以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,免予經濟困難狀況審查;主動對接相關部門,對脫貧不穩定戶、邊緣易致貧戶、因病因災致貧戶,實行“一對一”幫扶措施。 聚焦農業農村重點產業項目,強化鄉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。推動中心城區優質法律服務資源下沉、重心下移,不斷優化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產品。開展村居法律顧問“五個一”活動、鄉村企業“法治體檢”“站所對接”“公證進鄉村”等系列活動,推動公共法律服務擴面增容、提質增效,促進鄉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。 面對困難群眾,提供針對性的貼心服務。對行動不便的基層群眾實行上門服務;對文化程度不高或無法正常書寫的群眾,為其代書完成申請工作;優先采取調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糾紛,積極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。 據統計,今年1~6月,全市已組織600多名律師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進鄉村企業開展“法治體檢”,宣講涉農法律政策,對鄉村企業負責人和員工進行了法律培訓。辦理鄉村法律服務事項61490件,群眾滿意率99.9%;辦理涉農法律援助案件862件,為鄉鎮群眾提供法律咨詢3000余人次,挽回經濟損失48萬余元,提供上門服務36次。 構建“半小時”法律服務圈 今年以來,宜春市司法局不斷優化法律服務資源,189個鄉鎮法律服務工作站通過整合法律援助、人民調解、律師、公證、司法鑒定、行政復議等資源,為群眾提供“一站式”法律服務。 通過打造實體、熱線、網絡三大平臺,構建“半小時”服務圈,群眾可根據自身法律服務需求,就近選擇實體平臺接受現場服務、撥打12348電話接受熱線服務,或者關注“司法行政12348”微信公眾號接受網絡服務。 “線上”+“線下”,實現法治宣傳全覆蓋。宜春市司法局通過懸掛橫幅、張貼宣傳單、入戶宣講等“線下”全覆蓋宣傳,利用微信公眾號、微信群“線上”開展專題普法。同時,組織各村(居)法律明白人等深入農戶,發揮流動“法治服務站”“法治宣傳員”宣傳作用。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,開展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)”創建活動,推進法治鄉村建設,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,引導村民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良好風尚。 據統計,截至目前,全市已培養“法律明白人”676495人,共參與法治宣傳22.7萬人次。奉新縣澡下鎮汪家村、上高縣泗溪鎮馬崗村等13個村被評為全省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)”。
|
主辦單位:中共江西省委政法委員會 | 版權聲明
備案編號:贛ICP備17006429號-1